案例背景
案例剖析
剖析人:《管理的逻辑》作者、改进咨询联合创始人、CEO 丁晖
丁晖:如果你是管理者张总,会怎么做呢?有人会说,换人!是人的能力不够!但大多数情况是,换了人你就确保一定能把业绩做出来吗?
这种情况最大的问题,在于流程不够结果导向。
分清楚手段和目的
回到张总制定的流程,我们尝试用表格呈现出来。
手段 | 宣传 | 分析 | 拜访 | 做方案 | 登记 |
目的 | 收集信息 | 找到符合画像的客户 | 有效 接触 | 获得 认可 | 建立 档案 |
关键指标要单位统一
任务管理≠过程管理
怎么优化呢?实际上无论是宣传、分析,还是做方案等等,都是在围绕“潜在客户数”。既然是潜在客户数,所有单位就必须跟它挂钩。比如,收集信息收集的是符合标准的客户数,拜访追求的是有效接触的客户数,做方案追求的是建立档案的客户数等等,单位始终是统一的,都是客户数。
标准化的前提是定义,测量之后就是统计,统计之后就开始做分析,再后面就是做改进。卓越绩效模式的最后一条就叫测量分析与改进。测量分析与改进的前端是过程管理,过程管理就是建立过程标准。很多组织对过程管理存在误解,最大的误解是把任务管理看成过程管理,可是任务管理和过程管理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数据、没有结构、没有标准。
然后我们就根据历史数据来测算转化率,随后就能从中看出哪几个环节是关键环节。转化率越低的,越是关键环节。说明增长空间大、潜力大。没有历史数据也没有关系,就先假设转化率,运营一段时间之后再不断改进、优化。
我做绩效改进这么多年,发现一个特点:我只要把问题找到,让企业负责人知道这个问题是个瓶颈——关键问题,他们的业绩大概率就会增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