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述|李忠秋 结构思考力研究中心创始人
主持人 | 改进咨询联合创始人、CEO丁晖
个人介绍
主持人:忠秋老师,讲一讲你的创业经历吧。
李忠秋:2010年,我从高校离职后进入培训咨询行业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,面试时HR问了我一个问题:怎么把200毫升的水装到100毫升的杯子里?
我当时想,这什么咨询公司,还脑筋急转弯呢。后来才知道,这道题是对一个人结构化思考能力的考察。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从水、杯、环境三个维度去回答。但真正的答案是什么也许并不那么重要,它考察的是面试者是否具备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,这是我对结构化思考的初步认知。
在培训咨询公司工作的时候,我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写方案。那时一年写300多个方案,每天都写到很晚,第二天早上就陪销售去见客户。刚开始我以为写得很好,结果被客户劈头盖脸地一顿骂。后来,我请教一些老顾问:“方案到底怎么写?”他们说:“‘怎么写’有时候比‘写什么’还重要。”后来,他们向我推荐了一本书,叫《金字塔原理》。
从那以后,我就开始学习并大量应用,后来方案通过率就特别高,一年多时间我就从基层员工变成产品部的负责人。可见结构化思考能力对我的帮助。后来,我就专门研究“结构化思考”,并把它做成了一系列课程。
在别的行业,结构化思考可能是个工具。但在咨询行业,它决定了产品质量,因为交付的任何咨询都会有一份报告。报告写得好不好,跟顾问的文笔没有关系,重点在于逻辑结构是否清晰。
这么多年下来,我大概合作了3000多家培训咨询公司,我另外一个身份是T20培训机构董事长俱乐部发起人,会员都是营收一亿以上的培训公司老板。
2017年的时候,我发现:中国绝大多数顾问都没有经过结构化思维能力的训练。他们几乎是靠师傅“传帮带”或者积累了一些个案的经验之后,就去给别人做咨询。比如,我之前是做HR的,加入咨询公司后我就去做人才领域的咨询。大部分人还是在依靠手感去做咨询。有时就算在咨询公司工作也是这样,大多是靠师傅带徒弟,没有系统来支撑。
从2018年、2019年,我开始给培训咨询公司的人提供结构化思考的培训,目前已经开班第十期,培训了1000多家培训咨询公司,教他们如何用结构化思维的方式去定义问题、分析问题和写方案。
左手是绩效改进,右手还有一个工具就是结构化思考。两手抓,才能成为超级顾问。
主持人:现在很多绩效改进项目都有一个组合:前端做绩效改进的设计,从问题诊断、问题分析、策略制定到行动计划。后端通常都要配《结构思考力》的课程,目的是为后面的案例大赛做准备。我们希望每个项目负责人,都要用结构化思考来进行方案的撰写、呈现和表达。将来要想成为一名超级顾问,一方面要学习绩效改进的数学逻辑,另一方面是要学结构思考力的表达逻辑。
主持人:忠秋老师也讲一讲跟绩效改进的渊源吧。
李忠秋:我们这门课一年有几千万收入,很多人好奇说你大学老师出身,为什么创业做得还算“凑合”?事实上,丁晖老师一直是我们的战略咨询顾问,每年丁老师都会帮我们做战略复盘、新一年战略落地的绩效改进辅导。结构思考力几乎所有的管理者,都是IPP初级班的学员,而且我们也是用驱动公式来做经营数据的拆解和管理的。
从2010年我开始接触绩效改进,后来还参加了绩效改进年会,学了HPT绩效改进技术,又学了菲利普斯的ROI等等。现在回过来看,为什么结构思考力课程的量会这么大?我认为是因为我早期接触了绩效改进思想。
14年前做培训课程的时候,市面上有好多课程还在讲知识、讲工具、讲方法。
我当时做《结构思考力》课程,就用了一个逻辑——“一步一练”。比如我们教别人怎么写方案、怎么去表达问题、怎么解决问题,全都是把课程设计成步骤和流程。每讲一步,就练一步。不管是在什么企业,上多长时间的课,全部拿学员的真实案例进行研讨。
因为接触绩效改进早,所以团队很容易就有一个共识:跟业绩结果、跟业务场景没关系的培训都是耍流氓。结构思考力创业十年了,我们公司做的所有课程必须是实效的。
很多人会说,结构思考力不就是个通用能力嘛。的确,这个课很多老师都在讲。但对比大纲你会发现,其实差别很大。
知识型的老师讲课程,他的课纲一般是这样:第一章,为什么学结构化思维;第二章,什么叫结构化思维;第三章,结构化思维的八大应用等等。看似讲了很多东西,但对于企业的业务场景、关键业务问题的解决、最后成果的产出,几乎是没有帮助的。所以回头来看,我觉得这是绩效改进带给我的影响。
我现在讲《李忠秋·爆品IP名师课》,里面也有驱动公式的影子,我们讲超级爆品、年入千万,怎么能年入千万?由四个要素决定:收入=单价×客户数×一次成交率×复购率。
定位和研发决定单价,品牌决定客户数,渠道决定成交率,交付决定复购率。所以我的课程是践行了丁老师教了我四年的——如何用绩效改进的方式,来做经营内核。
即使你还没学绩效改进,来听我的课程,都相当于学了半个绩效改进的方法,也会让自己做顾问和讲师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。
主持人:忠秋老师一直在培训、咨询行业是比较活跃的,请你谈一谈对未来中国管理培训行业发展的看法和预判。
李忠秋:场景化、业务化、有成果产出。
在T20培训机构董事长俱乐部里,大部分是两个亿到四个亿的企业,极个别是十几个亿。这些机构能够做起来都有一个很大的共性:几乎全都是垂直在某一细分领域的。比如说有专门做制造业的、专门做餐饮业的、专门做美业的,专门做银行业的等等。
跟这群人接触,我发现他们的壁垒很高。正因为他们专门聚焦在某一赛道或行业,对行业业务有着极其深度的理解,甚至可以引领企业客户。现在很多机构都沦落到了给甲方提供“查漏补缺”的角色,甲方非常专业,乙方反而是在甲方的整体设计下进行查漏补缺。
在交流的时候,我发现他们85%以上的培训咨询,都是围绕客户业务去展开的。只有10%到15%是关于通用能力的培训。在当前大环境下,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更看重实际。哪怕是通用课程,也要求跟场景结合,跟业务结果相关。
据我的观察,2024年通用类老师的课量受到了特别大的挑战,无论是新老师,还是超过15年以上的老师。
我之前遇到过很多转型的讲师,出来三个月、半年到一年后,又回到了甲方。他们刚从甲方出来时,觉得自己能讲课,自然会有机构来找上门来。同时,他们也认为自己认识了很多甲方资源,以及供应商资源。结果转型后,发现以前的资源都不是资源了。现在大家的采购都很理性,不会完全为了关系。而这种关系又是以前的关系,角色又是以前的角色。
很多老师转型出来以后,兜兜转转,课量经常不稳定,一个月可能接15天课,下个月可能就两三天课,再下个月就没有课,这导致很多老师比较焦虑。
我记得20年前评价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是:这个老师好厉害,他可以讲20门课。现在变了:这个老师好厉害,他只讲一门课。不是说他只能讲一门课,而是他可以讲20门课,但只选一门课来讲。
所以,基于以上趋势,从顾问、讲师的角度出发,需要用绩效改进和业务做更多的关联,并且要坚持专业和商业两手抓。
主持人:忠秋老师的T20可以说是培训咨询行业的晴雨表。针对培训师的转型,忠秋老师在做一件有价值的事,请忠秋老师来分享一下。
李忠秋:《结构思考力》每年可以做到几千天的交付,这在本土版权课程中是比较少见的。过去两三年,我几乎接待了几十个老师来找我咨询这件事。
业内有一个现象:很多优秀的老师讲课讲得非常好,但收了徒弟80分,徒弟又收了个二徒弟60分,最后二徒弟又收了个三徒弟50分,就没人认了。
过去14年我解决了一个问题,就是把一门课程从我身上剥离,我先是跟课合在一起,后来再让这门课跟我们的30个老师合到一起。目前我的团队里超过180天以上课量的老师占了四分之一。过去14年,我摸索了一套怎么把单课做成产品体系、产品矩阵,并以爆款的方式打造出来的方法论。
去年12月份,我干脆做了一门课叫《李忠秋·爆品IP名师课》,教老师和顾问们怎么把自己的课程变成爆款产品。
主持人:现在做讲师、顾问更难了,不像多年前上一门课,攒一门课就能去讲,试错的机会比较多。现在一上来就得标准化、专业化,给客户带来准确的价值,整个呈现、教学教法都要求一次性打样成功。否则会遭到师资经纪公司、渠道的封杀,那终端的客户更不会尝试了。这时候专业化变得特别重要。
李忠秋:是的,丁老师以前分享过,定位上极度聚焦,但涉猎要很广,我很认同。爆品的研发,不是我们理解的做一套PPT、能讲课就行了。它是一套完整的课前、课中、课后的体系,还有品牌端、营销端、销售端的搭建。丁老师也讲过,我们跟渠道合作的,其实不是课,而是课的销售方案。
真正的研发不只是做一门课,它是一个产品矩阵,哪些是引流产品,哪些是明星产品,都要有设计。讲完爆品课程之后,我们还会讲爆品渠道:怎么跟渠道建立信任共生的关系。爆品IP:怎么去打造人设,获得更多流量。爆品交付:怎么做到未交付先复购。
很多老师认为把课讲好就行了,其实只完成了50%,甚至都不够,把课讲好是底线。“未交付先复购”是在跟客户接触的一刹那,接下来所有的动作和行为都是围绕需求的挖掘、需求的满足、复购结果来衡量的。
在结构思考力内部,衡量一个顾问和讲师的唯一标准就是复购率。课量再多跟交付没有关系,它是由销售决定的,只有复购是老师和顾问的专业能力决定的。所以这是一套包含定位、研发、品牌、渠道、复购的商业系统。
中国培训行业不缺好的老师,但特别缺产品经理。今年梁宁出版的《真需求》特别火。产品经理不仅仅是做研发的,而是要规划基于需求从研发到产品化,到分销到交付的整个闭环。
我恰巧做了14年的产品经理,又做了18年的老师。为什么爆品课程现在卖得这么好?主要是因为在这个行业里,我做了一个独特定位:既是讲师又是产品经理,还是一名经营者,而且自己还真的做了一门课,一年能卖几千天,所以很多人愿意跟我学。
我建议每个讲师、顾问出来以后即使不创业,也是家一人公司,也要有经营思维。
主持人:无论甲方的职业经理人,还是乙方的老师和顾问,都会面临进一步升级的问题,改进咨询的定位就是顾问,忠秋老师的定位就是讲师。很多人转型,就是一手要成为一个讲师,另一手要成为一个顾问。关于这一点,请忠秋老师说说体会。
李忠秋:现在咨询和培训已经是一体的了。
早年跟同行聊的时候,很多人说我是讲师,我不做咨询,觉得咨询苦,投入产出不高。另一方面,很多咨询顾问会说我可不是讲师,我是顾问,他认为讲师提供的服务太基础、不够深入。前些年相互之间的这道墙特别明显,但过去一两年基本已经融在一起了。
但凡当讲师的,必须具备顾问能力。但凡当顾问的一定要具备讲课能力。
第一,为什么讲师一定要具备顾问能力?
培训行业经过二十几年的市场化发展,那些课程方法论大家该学的都学过了,现在都希望跟业务场景结合,产生业务成果。只是单纯培训的话,很少有客户愿意买单了。这倒逼老师必须具备顾问的能力,要么做微咨询,要么做工作坊。总的来说,要具备给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顾问能力。
第二,为什么顾问一定要具备讲课能力?
顾问现在的获客也很难,酒香也怕巷子深。如果有一门爆款课程,它会成为咨询业务最有效的流量入口。过去几年,我接触到但凡收入比较高的咨询顾问,都在前端有一门课。
要么在总裁班开课,要么自己有能力开课,要么是跟机构合作开课。丁老师之前讲过产品矩阵,课程就是流量品,用课程做流量、用微咨询,用咨询或方案班往后端做产品,这就能形成良性循环。
主持人:CSPI联合绩效改进中心的本质是一个顾问的联合体。CSPI希望能够把大家组织起来,共同为甲方提供服务。甲方对于咨询的需求需要一个整体的设计,市场上能做顶层设计的公司很少,而GPS-IE©天生就具备这种气质和特点。
我们期待联合更多为甲方创造价值的顾问,一起去创造这样的项目机会。要把课程讲好的话,一年怎么也要做几个项目,保持在一线干活的状态,再去反哺讲课。未来讲课已经变成咨询项目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。
感谢忠秋老师的分享,最后再送给大家一些话吧。
李忠秋:作为顾问,在当前环境下面临的挑战要更大,门槛要更高,一定要实现专业力+商业力双轮驱动。除了教客户如何更好地商业化以外,还要把自己的商业做起来。商业化这件事会变得比以往更重要一些,让我们一起双轮驱动起来!祝大家2025年迎来更好的自己!
主持人:好的,感谢忠秋老师!
(本文据绩效改进团年会“超级顾问”大直播内容整理)
如果以上内容打动了您,可以直接点击下方图片进入直播回放链接观看,内容更精彩。
(扫一扫,观看直播回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