绩效改进的价值与应用

2025-07-31

2025731


单纯通过绩效考核去解决经营者复杂的问题,是不可能的。

——改进咨询咨询顾问、总监 陈志旭


我在大学里学的是人力资源专业,后来到甲方也从事了这个专业。后来我遇到瓶颈,就从企业出来了,那时我就在想怎么把专业这条路走得更深入一些。后来我选择了绩效改进,一是我认为它未来的应用场景比较宽阔。二来绩效改进跟人力资源专业本身有很多共通点。


后来,我就加入改进咨询,成为一名职业的咨询顾问。我做过很多项目,也接触过不少企业决策者。基于多年的经验积累,从HR/顾问的身份出发,我想给大家分享:我是如何看待“绩效改进的价值”这个问题的。


01
让管理更好地匹配经营


在我们的认知里,大家都觉得经营和管理应该是匹配的。但在企业实际运行中,两者很难实现平衡。


当市场面临压力的时候,如果这时候重管理反而会抑制业务的发展。但当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,想要依靠机制运转、弱化人的影响力的时候,此时管理又比较重要。


经营和管理的关系怎么平衡呢?绩效改进最大的价值在于,成为经营和管理之间的润滑剂。所有的管理都应该是基于经营的调整,管理要去适配经营。


在这一点上,绩效改进可以依托数据化的逻辑、数学式的语言,杜绝管理无标准的情况,从而有利于组织内部达成高度共识。因为数学的答案是唯一的,是有标准的。


管理应该服务于经营,但怎么去服务?是不是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就叫服务呢?这只是低层次的服务,更高层次的服务是要具备BP角色,做的事情要对经营有更直接的帮助。


很多时候,企业会让经营走到前面,再回来补管理。但这种“补”是基于什么目的来补,这很重要。如果只是一些亡羊补牢式的补,对经营的帮助就不会很大,因为它只解决了效率的问题,解决不了效益的问题。


管理的核心是要做“简化”,管理就是复制,简化的目的就是便于复制。怎么做减法?其实这也是一个矛盾。太过于简单的管理,其实是没有管理的。太过复杂的管理,又会制约业务的发展,这需要去平衡。


绩效改进的另一个价值点在于,帮助企业找到当前核心的问题点,然后再基于问题点去寻找解决方案。


比如企业在做课题、做项目的时候,很多人会选择这个课题,而不选择另一个课题,原因就在于要解决当前比较困扰的具体且重要的问题。这样就会有抓手,不至于很盲从。

02
帮企业诊断真正的问题


很多时候,大家容易把绩效改进理解为绩效考核、薪酬绩效等等,实际上绩效改进是一套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,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论。


举例说明,现在很多公司的绩效考核,为什么落不了地?不是因为本身的绩效方案多么有缺陷。而是很多老板没有想清楚:到底想通过绩效考核来解决什么问题。业绩不行,我赶紧通过绩效来抓一抓吧,这是很常见的情形,这也是实际和期望值不匹配的点。


后来,老板发现这个绩效没有效果。那我就想问:你对效果的定义是什么?如果你对效果的定义就是业绩突破,业绩提升了就是有效果,没提升就是没有效果,那显然是不合理的。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,单纯通过绩效考核去解决经营者复杂的问题,是不可能的。因为二者之间没有强关联,只能说是辅助作用,不做绩效考核,业务就不行了?做了绩效考核,业绩就一定能够突飞猛进吗?


其实不是的。管理是有规律的,我们要遵循它。绩效改进的价值点就在于帮助企业去做诊断,发现真正的问题。


业绩达成和绩效之间是一个多因单果的问题。而解决问题的突破点,往往都在于一两个关键因素。通过绩效改进,我们能够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,从而找出最佳策略,最终实现业绩目标。


我这两年一直聚焦于“业绩增长”上。市场的压力日益剧增,我在思考:到底绩效改进对别人的吸引点、价值体现在哪里?


我认为,首先是通过诊断,找到业绩增长的问题点,打开点在哪里。其次,基于问题点,帮企业梳理清楚业务模式,把业务的打法说清楚。第三,基于业务模式的业务算法到底是什么。简单来说,就是企业如何赚钱。


把以上三点之后,就开始运用“驱动公式”,比如:销售额=潜在客户数×一次成交率×客均额。这样一整套动作下来,对于企业而言就是高匹配,便能打动客户,赢得客户的信任。


03
用经营目标拉动管理提升


以业务为拉动,来提升企业的管理,也是绩效改进的一大价值点。我在做项目的过程中,倾向于从业务的角度来切入。


它的反面是管理角度。某医药公司的投资方要求其对管理要求进行提升。在这个背景下,我们对其进行调研后得出结论:不建议该客户做纯管理的项目,而是要做跟业绩突破相关的。


从业务模式切入,顾问通常会带着企业去梳理业务,剑指“赚钱”,始终解决的是如何赚钱的问题。通过对绩效改进方法论的系统应用,就能够直接拿到结果。


我讲的“管理”是什么呢?举例说明,管理有时候只是给客户一个计划,或者是帮助他们做一些诊断和建议。但不一定落地,因为计划的可执行性以及效果是没有保障的。简单来说,即使所有工作都做了,但不一定有效果。


从管理的角度切入,更多是从会议、计划、人这三个维度去切入,但这些都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。以人的能力为例,我也知道A员工的商务谈判能力很差,如果要他短时间内做一些突飞猛进的提升,有些强人所难。与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提升他的能力,还不如去协调在这方面能力比较强的B员工,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。


在这种视角下,就是以业务为导向,而不是人为导向,用业务去引出任务,而不是用管理去推动业务。用管理推动业务的做法,就是让A员工去提升能力,再通过他带来业务的突破。但这样的结果就是一来需要更长的时间,市场不等人。二来A的能力是否能达标,也充满着不确定性。


所以从业务角度出发,这套绩效改进方法论就很容易落地。


04
绩效改进如何赋能企业?


具体我举例说明,绩效改进是如何赋能业务的。


前文提到的医药公司,我们后来给它做了一个项目。这个项目分为两个阶段,每个阶段持续三个月。第一阶段主要是对业务模式进行梳理,对战略做了澄清。


做完战略澄清之后,再对该客户从B端业务和C端业务两方面进行梳理。在战略算法的环节,比如这家企业想从6000万做到1.2个亿,6000万差额上哪里去找?我们要帮他们找到赚钱的模式,也叫业务模式的设计。


如果单纯只按他们之前的做法,C端的业务就是走医院。但如果继续按照这条路径,就要做到上量、上规模,这就意味着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要提升,如果要达成6000万,至少市场占有率要翻一倍。但是对于这家企业而言,要在一年之内达成这个目标,显然难度很大。


我们就提醒客户:这条路显然要慎选,否则1.2个亿的销售额很难达成。有没有可能走经销商、代理商的模式呢?


但要去发展代理商,同样会涉及一个问题:代理商的资源、规模都不宜太一样。这时候要做分类,大的优质代理商需要倾斜更多资源去扶持他们。而小的代理商则更多是走量,让他们往更高的层级去成长。通过B端和C端两条腿并行的方式,才能支撑得起1.2个亿。


可见,目标分解是一门技术活,不是单纯的目标的简单分解,这个目标要基于业务模式、战略算法。之后我们又为其制定了一整套年度经营计划,同时第二期又设计了相应的机制去保证年度经营计划的实施,这涉及会议机制、激励机制等等。


业绩突破和业绩增长,始终是一个难点。不仅对顾问的能力要求高,而且还对咨询辅导背后的方法论要求很高,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否落地,能否真正帮助企业实现业绩的突破。

(访谈&整理:谢丹丹)



END






微信图片_20241223112053.jpg


阅读15
分享
写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