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持 | 改进咨询联合创始人、CEO 丁晖
个人介绍
大家好!我叫陈蔓蔓,是一名职业顾问,在组织与人才发展领域,我更多聚焦在“人才”领域。原来我在甲方的定位是:深耕人才生产线,支撑业务运营,助推战略落地,协同组织发展,曾任百亿集团企业大学首席学习官CLO。
转型为顾问后,我服务的客户主要来自新能源、新医药、硬科技、智能制造以及数字化等行业,主要交付的项目是以绩效为导向的,一体化人才体系的规划和设计。具体讲,包含前端人才标准的建设、学习地图开发、后端资源体系建设,学习项目设计、运营等等。
主持人:请蔓蔓老师介绍一下,这些年你是如何一步一步转型成为顾问的?
陈蔓蔓:我的转型比较顺利,也很幸运。我在甲方待了12年,最早也是从人力资源这条线做起来,后来又聚焦到培训板块。我的经历特别像组织在人才培养上的五级通道:
第一阶段,把一门课组织好,叫培训组织;第二阶段,学习项目设计;第三阶段,培训体系设计;第四阶段,绩效改进;第五阶段,组织赋能。我现在就处在第四、第五的位置上。
在甲方时,我就在思考:培训究竟是为了什么?到后来发现,最终导向其实都是绩效结果。培训不是目的,是手段。
这里就不得不讲到我跟改进的结缘,2018年我参加了首期IPP国际绩效改进师认证班,当时被称为“黄埔一班”。我那时还在甲方,选择课程还是很谨慎的,毕竟大部分都要自费。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很幸运。
现在,我服务的企业也上百家了。但其中的艰辛,只有转型做顾问的老师才能体会得到。我考了很多证,但一直把“IPP国际绩效改进师”的认证放在首位。为什么呢?我会发现,很多企业在选择职业顾问的时候,它会去看:你是只局限在自己的业务领域,还是具有组织和绩效视角?这时候,绩效改进这个证书就非常关键。IPP对我的回馈,绝对不是一纸证书能够代表的。
我做了很多项目,看似是从“人才”开始的,但实际上都是始于战略和绩效。一句话,绩效是组织生存的唯一法则。
主持人:听了蔓蔓老师的分享,我很开心。绩效改进是顶层设计的一套逻辑。我曾开玩笑说,在中国做咨询,有点像建筑行业。甲方要去盖一栋大楼,过去的模式是要找各种工程队,有做基建的、做硬装的、做软装的、做强电的、做弱电的。但甲方如果直接找工程队,是盖不好这栋大楼的。因为首先要去找设计院做好顶层的规划和设计,然后再有步骤地请不同的工种进来,才能把楼盖好。
做咨询也一样,这么多的工种,如果没有绩效和组织做顶层设计的话,各个工程队都是按照各自的理解去干活,最后甲方就晕了。蔓蔓老师说得很对,绩效与组织是很多项目的源头。
陈蔓蔓:非常同意。我们在接到一个需求的时候,可能他说的是一个人才需求,但我们在调研和分析阶段,肯定要向上看、向前看。
看战略、看业务、看绩效,一定要看它的起点和原点。
作为顾问,如果只是擅长什么药,手里有什么药,就去配什么药,那你就会发现,即使把这个点上的问题解决了,另一点上又出问题了。所以一定要从系统化、整体性的视角来看问题。经过逐层解码后会发现,有些问题可以通过人才端口去解决,有一些问题又必须回归到组织层面去做干预。
主持人:没错,蔓蔓老师,能不能分享几个案例,你是如何通过绩效改进技术找到项目突破关键口的?
陈蔓蔓:这一点我感触非常深。
第一个案例:在甲方工作时,学完IPP我回去就做了一个非常重大的改革。当时我们的商学院有七大分院、二十一条人才线,总共有3000多款产品,每个月会有很多人来商学院学习。
如果轮训用培训的手段去解决,成本就太高了。后来我们从业务和绩效的角度出发,以驱动公式为抓手,把人才培训的工作转化为门店赋能。改革之后我们发现,除了对人的培训,还可以用到其他很多手段,目的都是绩效的提升。
接下来我再分享我转型顾问之后的两个案例。
第二个案例:疫情期间,我服务了一家新能源行业的头部组织,陪跑了一年多时间。
这个项目的出发点是做专业技术人才的学习地图。看似是一个小的项目,但后来这个项目从服务三个部门,最后裂变成了服务十个部门。为什么?
因为我们没有像大部分顾问一样,直接从“人才”这个点去切,而是回到组织发展和绩效的视角,从公司战略出发来梳理各类人才的标准。
后来我们发现,从人才和从组织绩效两个视角分析出来的人员画像,差距非常大,原来人的模子真的不一样。这个思路得到了甲方的高度认同。我们以战略和绩效为导向,对业务动作进行拆解。因为岗位层面一定要看关键动作,从而输出行为标准。这就是产生复购的原因。
主持人:作为方法论的设计者,很开心看到大家运用这个方法论给客户创造价值。刚才蔓蔓老师提到一点,为什么说系统思考是绩效改进非常重要的底层逻辑?绩效改进四大原则中(RSVP) 的S,就是系统思考。
系统思考强调的是不能就事情谈事情,不能就培训谈培训,不能就岗位谈岗位,要跳出培训谈培训,跳出岗位谈岗位。
过去很多人会说,我们要做一个培训需求分析。其实它的本质是业务差距分析。业务差距是目的,培训是手段,不能为了培训而培训。很多公司在搞培训需求的时候,都是拿一个清单来打勾。20年前培训还停留在福利时代的时候,可以这么干。但现在,培训只是手段,最终目的还是要解决业务端的问题。
业务端的问题跟战略、组织、绩效都有关,也跟动作行为有关。GPS-IE©最大的优势,就是系统拆解以上模块,无论是集团、BU,甚至是一个职能模块,都适用。
陈蔓蔓:我继续分享第二个案例,这是国内排名前五的一家医药集团,我们也陪跑了两个年度。他们原本是一个导师带教的项目,这是一个单点项目。如果只从带教角度来做,第二年就不可能产生复购。所以从一开始,我们就是从业务角度去切的。
第一层是战略和组织绩效层,第二层才是人才层。通过倒推,我们按照驱动公式,把所有业务动作切割成带教任务,随后形成带教任务清单,接下来再开发带教手册等等。后来发现相当精准,效果很好。
我们讲“业培融合”,业务和培训一定是融合在一起的。客户认为我们这套逻辑和传统带教不一样,我们帮他实现了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。
这套体系现在已经被我裂变出了各种用法和实践。
我发现:在当前环境下,企业在落地项目的时候,选择越来越慎重、精准。作为顾问,我们一定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,要用户视角、系统思考。一个需求出来之前,我们要从上往下,横向、纵向都要去帮客户想到。从战略到组织再到人才,哪些可以通过人才去做的。横向来看,原来组织已经做过什么,他现在需要什么,我们都要综合考虑。
在当前环境下,企业做一件事情如果只有一个效果的话,那性价比就太低了,至少一箭三雕。
如果是职业顾问,我们交付的重点,就是帮助客户实现交付价值最大化。
主持人:复购的前提,是第一个项目要签成。那第一个项目怎么签成呢?现在市场上咨询流派很多,需求也很多。企业需要第三方来帮助它做整体的规划和设计。因为靠内部人是很难做好的,不光是方法论的问题,更重要的是内部的关系问题。内部人本身就有大量日常工作要做,发展类的工作仅靠现有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,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去找第三方。
但在找第三方的时候,为什么有很多项目谈不成?这跟方法论的前置性理念,是否能获得客户认可有关系。如果前置性的逻辑不能系统帮助客户达成共识的话,后面的项目做起来很辛苦。因为边界不清楚。
企业会认为咨询公司什么都可以解决。到头来顾问就变成他的经理人,天天驻厂工作。我们这些年的体会是,凡是学过这个方法论的客户,后面合作起来就比较愉快。
第二,关于续单的问题,这些年改进咨询追求的唯一指标就是“续单率”,满意度、回款都不行,续单才算成功。按道理来说,价值做起来之后企业没有理由不续单。续单变成咨询行业能否获得客户尊重的重要标志。
在咨询行业做了这么多年,我们深刻意识到,要想获得一个客户,不光是某个咨询顾问的事,甚至不是某个咨询公司的事,而是整个咨询行业的事。这个行业能否获得长期健康的发展,根源在于所有甲方都要认同咨询行业的价值。否则有些顾问在创造价值,有些顾问则在坑害客户,时间长了之后,行业声誉就会受到负面影响。
陈蔓蔓:我非常认同,我深刻地记得您在课堂上讲的:卖给更多客户,卖给客户更多,卖给客户更好。我们要思考,追求的是哪个层次。
主持人:咨询公司的业务发展阶段,跟客户成熟度有关。在萌芽期到起步期的时候,有些顾问靠曾经的三板斧能够征服一些客户。但当客户请顾问三年以上,甚至做完十个以上的项目后,客户对项目的理解比我们顾问还深刻。
这时候光靠那三板斧是搞不定的,所以就更强调你的技术,能不能站在战略牵引、组织牵引的角度,给人家一个更加系统的框架,而不是光靠经验说,我曾经是怎么做的。因为客户要的是未来三到五年的规划,而不是三五年前你是怎么做的。所以我想问,蔓蔓老师在项目当中有没有遇到一些挑战,或者印象比较深的事?
陈蔓蔓:挑战非常多,如果说哪个项目交付得非常顺利,除了实力之外,会带一点点运气。
有个项目中途是换了顾问的,我接手之后压力更大。这家客户服务于全球,产品出口到170多个国家,客户要求很高,前期供应商有12家。其他公司在前端调研阶段,都是从人才视角来看的,后来在和高管交流的过程中,就丧失对话能力了。
我最终还是从战略和组织视角去思考,客户的评价就完全不一样。在第一批次交付的过程中,我发现这个客户的及时反馈能力非常强。三位领导都是名校毕业,干预的能力、欲望也很强。
这对顾问的考验很大,你要随时调整现场的业务路线、交付路线。不仅考验顾问的灵活调整能力,更重要的是考验关键时刻对整个组织战略的理解能力。因为我对战略文件做了充分的研析和判断。所以在出现的关键点时,我就提到公司战略文件里的内容,这就会影响到客户现场的干预意向。整个项目跑下来给我的启发是,这个项目咱都能顺利交付,其他的场景就不怕了。
这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次挑战,但收获非常多。客户的要求,是能力提升最好的触发器。有困难不怕,要求越高的客户,他会让你蜕变和成长得更快。
主持人:在我们的方法论中,我们把客户定位为:客户不是上帝,是土地,好的土地会孕育出更好的种子。
我们做顾问这么多年,很庆幸地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客户。他们并不都是顺利,或者给面子的客户,有时候是无比挑剔的客户,恰恰是这些客户让我们会变得更加强大。顾问这个行业,真的没有止境,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对手是谁,所以没有哪一天能够把觉睡得很踏实的。正因为如此,革命人永远是年轻,因为我们永远在革命的道路上。
我们做方法论做了20年,越来越多的体会是,我们需要更多有挑战性的客户和学员参与进来。越是有高手挑战你,你系统里的bug就越容易暴露出来,系统就会越来越完善、越来越强大,无论是心理上还是技术上。
陈蔓蔓:我有一个产品叫“学习地图”,现在我已经裂变出来三套标准化的方案了。针对客户,我们永远没有标配,只有定制。不同的需求,会倒逼我们的升级。比如今天这个客户可以用敏捷版,明天那个客户可以用精益版,后天的客户又会用标准版。
甚至在同一个组织,研发和生产两个部门也可以选择不同的版本。客户倒逼我们产品的升级、能力的进化。所以,我特别感谢交付要求严苛的组织。
主持人:感谢蔓蔓老师的分享,我也想跟蔓蔓老师分享一个话题。CSPI联合绩效改进中心,目的是做咨询行业的联合互助平台,我们要在企业内部帮助企业家、业务老大、人力资源和运营等专业岗位,形成统一思想、统一语言的联合体。
同时,我们还能帮助他们去邀请更多匹配的外部顾问和老师,协助他们赋能。未来CSPI会越来越成为一个所有专业顾问,直接面对终端客户、企业家、业务团队的顾问联合体。我们认为,最终能够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,肯定不是某个单方面的技术,而是一套融合型技术,他们之间共享统一的底层逻辑。
而且很多成果可以共享,比如我们把某公司的十几个岗位分解都做完了,那就意味着它的驱动要素、动作分解就出来了。如果这家公司再去做绩效薪酬、关键人才培养,他就可以直接共享这些成果。如果都是学过GPS-IE©的顾问来做的话,工作量就会大大降低,这是我们将来要联合在一起认真去做的事。
陈蔓蔓:非常认同,组织中存在很多浪费,比如一个新的项目进去之后,会有很多已经搜集到的基础素材。如果说每个项目都是从零到一开始建设,这对客户来讲是非常不负责任的。
主持人:没错,感谢蔓蔓老师的分享,最后给我们学友一些寄语吧。
陈蔓蔓:第一个,大环境比较严峻,假如现在我们还在组织中,无论是业务管理者、HR,还是培训条线人员,要有更顶层、更宽的视角,拥有系统化思维,多掌握一些跨界技术,让自己成为企业内部复合型的核心人才。你可以成为懂人力资源、懂人才的业务管理者,也可以成为懂业务的人力资源管理者。具备这样的能力之后,即使未来想转型,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价值支撑。
第二个,假如您已经是顾问了,大部分顾问原来是做培训出身的,但这在企业内部是最小单元,未来市场更需要的是陪跑式顾问。
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,当时我们在“黄埔一班”的时候,就在思考一个问题:你是一名医生,还是一家医院?假如我们能够立足医院的视角,从组织出发,去看待影响组织战略和绩效的影响因素有哪些,然后再用更加有效的方式帮客户整体做排兵布阵,是不是更能帮助客户解决问题?
对个体顾问而言,未来要有平台视角,具备复合型的能力。顾问真正的价值,是从组织顶端更宽的视角去帮助企业做诊断分析。在诊断出问题并转化出更多需求后,再以单点的形式做最擅长领域的交付。项目交付完之后,也可以跟客户反馈发现的其他问题以及改进建议,这样保证客户资源不出现浪费。
AI技术革命对行业带来很多挑战,我有时候也会焦虑。但慢慢地会发现,所有东西都会回归到本源,因为规律、底层逻辑是不变的。非常感谢今天有这个机会来分享。
主持人:也感谢蔓蔓老师的分享。
(本文据绩效改进团年会大直播内容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