绩效改进团年会 · 大直播
讲述|上海肯邓商务咨询中心 总经理 左永东
嘉宾介绍:
大家好!我叫左永东。我是2002年进入培训行业,最开始在外企做业务,后来决定换个行业,就进了培训行业。进来之后一脸懵,发现这个行业全是一群大咖,要么是海外的,要么就是企业高管出身。当时我觉得没有立足之地了,就开始做拓展训练(当时我认为最容易入门的)。
我做过户外拓展训练、室内体验式培训、经营沙盘……后来参与了CCTV2创业大赛《赢在中国》的选手选拔,后面去了美国管理协会(AMA),发现这里更是大咖云集。接下来怎么活呢?我决定再聚焦,我选择了一门课程叫《问题分析与解决》,接着进一步深入到讲思维训练更核心的课程《批判性思维》,前前后后讲了十几年,都在“思维”领域。期间我担任AMA副总裁,主管顾问团队,后来又做起了独立顾问。总结一下,这些年我一直在聚焦做一件事情,就是想办法怎么往深里走。
01
聚焦的前提
是要找到真问题
主持人:左老师也是培训行业的老兵,见证了中国管理培训行业多年的风云变幻,一路走来,围绕行业发展你有什么体会?
左永东:AMA在中国乃至全球培训行业,都是比较有地位的。当时我们做领导力的培训,但做着做着就发现,企业期望的不是让员工来听课,而是真正“学会”,那就需要做到学以致用。
于是,我就开始做行动学习,在这个过程中又进一步发现,企业要的不仅仅是人员能力的成长,更是要解决实际问题。我们以前可能是卖保健品的,现在真得帮人家治病。这是中国培训行业的发展脉络,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。
行动学习的目的是要帮组织解决实际问题,背后的核心方法论是问题解决。行动学习是透过提问去帮助大家思考,好处是适用范围极其广泛。但挑战是对思考力和提问力要求都非常高。可能学员们研讨了一整天,连真正的问题是什么都没搞清楚。当时我们每个顾问辅导一个小组,一个项目大概会花半年时间,针对复杂问题很多时候效果非常好,但这对于组织而言成本是比较高的,客户选择也比较慎重。
我们又开始寻找一些其他方法,后来就了解到绩效改进。这个方法论对于我们特别有效的一点在于,它可以减少对顾问的消耗,对具体业务问题有比较明确的指导。
一个顾问可以带一个班,这时候问题的指向性就特别重要了。在解决问题之前,最重要的是找到真问题。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时候需要聚焦,在一个组织中的某个阶段,或某个岗位,真正的问题只有一个。但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?如果选错了,同时把全部资源砸进去了,那就满盘皆输。
所以,聚焦理念的前提,是能够找到真问题。改进咨询方法论很好的一点在于,能够帮助顾问带领学员完成那个聚焦。在做行动学习的时候,我们一直在思考怎么提出一个好问题。后来发现,其实提出好问题的难度是比较高的,它对人的底层思维要求非常高。
但接触绩效改进之后,我觉得作为顾问,在提问或者解决课题的时候,我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复杂的问答题,而是若干个选择题。
比如,丁晖老师在课堂上讲到企业发展阶段(萌芽期、起步期、发展期、成熟期),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不一样的。一个部门的核心目标是什么,实现目标的驱动要素是什么,驱动要素之间又有什么逻辑关系。这里是有参考答案的,我们与客户一起梳理出来就可以进行选择了。
绩效改进最大的价值,在于帮组织解决了“聚焦”理念如何落地的问题。在企业经营管理当中,最核心的理念就是“聚焦”,企业资源永远是有限的,聚焦是资源最大化利用最有效的办法。从顾问的角度讲,绩效改进能够帮助我配合客户找到关键点。
02
不是做了一万小时顾问
主持人:提出一个好问题,相当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,但问题是怎么提出一个好问题。我们在帮助客户提出一个好问题的时候,其实是提出一个好的“假设”。但如果“假设”没有结构和逻辑的话,就会很主观,凭感觉。
左永东:前段时间我看了管理改进训练营逐字稿,里面很多内容来自您在咨询项目过程当中的一些体悟,蕴含了多年的积累。
如果要培养一个新顾问,学习这些方法论和模型,可以缩短成长的时间。学完再去面对客户的时候,这时候问的往往是比较关键的问题,而且能够沿着问题往下扎,问题和问题之间环环相扣。这样会让客户觉得,你跟他不是漫谈,而是有逻辑的,如果真能把这套东西吃透,作为顾问的功力就提升了不少。
主持人:我们经常讲“一万小时定律”,在顾问这个行业,有时候不是那么准确。不是说你做了一万小时顾问,就能成为顾问行业的高手。核心问题还是三观。你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是在这一万小时当中,不断自我修正、自我觉察、自我改善。我们称这种人叫有心人。
但有心人靠一己之力是很难的,很多时候会在症状中转圈子,更多的是信息的加法,而没有做到逻辑的乘法。这时候有一个好的师傅带就很重要。
顾问要经历很多事才能成长,有时候是来自客户的“折磨”,有时候是来自自我的反思,有时候是来自关键人的帮助。我们现在做的方法论,目的是要协助大家少走弯路,因为有的弯路不是必须走的。
我们之前有个客户,是医疗器械行业的龙头企业。用老板的话来说,他花了十年时间,干掉了80%以上的同行。现场我用我们的方法论给他做方案,他看过后很激动,说这个方案暗合了他十年的探索,并且相似度高达90%。他说,如果十年前我就学这个方法论,根本就不需要到今天,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道路,什么是正确的战略,什么是正确的组织。你通过短短半天的时间,就能推导出我们应该怎么做。
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,作为顾问,我们真的要帮助很多人缩短生命的投入,提升生命的质量,省去很多无效的探索。
03
有结构、有逻辑的“悟”
左永东:我特别认同您一句话,这个世界上是有着某种内在规律的。但很多人都在不断地重复别人过去血淋淋的代价。
在接触的企业家过程当中,有个老板就跟我讲,说他特别头疼,因为很多事情在“拉抽屉”。今天决定做,明天又决定不做了,后天看到别人做成了又不甘心再回来做,在这个过程中,大量资源被消耗了。
组织上下也一样,对于关键问题、关键行动,中国人比较讲究的是“悟”,悟出来的东西准不准是一方面。另一方面,在往前执行的过程中,心里是没底的,一旦碰到障碍,就会担心方向是不是选错了,于是就开始收手。但这个方向可能是对的,也可能是错的。
如果这个问题是我用逻辑推演分析出来的,那就不一样了。在这个过程中,团队就可以做到上下同欲。当对一件事情在逻辑上认同的时候,团队的笃定感就出来了。真正的结果是执行出来的,有力的执行是由笃定感带来的,在组织运营中,中途放弃是一个太常见的现象。
主持人:作为顾问,我们必须是有结构化的“悟”,我所形成的笃定感就会很强,没有人能说服我,这种情况下就会坚定地前行,这是一种心理暗示。有的组织中途放弃,已经形成一种习惯。甚至一开始做的时候,就会说这个不行,我先做做样子给老板看,但心里根本就不相信。
左永东:我们经常说上下同欲,但说着说着就成了愿望。下面的人必须服从老大的想法,如果是依靠权力压制的话,团队的主动性就丧失了。
主持人:在变革时代,老大们的这种笃定感,战略定力、策略定力就显得很重要。乱世出英雄,变革时代需要有人站出来,敢于为了这个方向All-in,敢于对结果做提前的承诺,这种特质很稀缺。
04
HR困惑:
主持人:同样的方法论,有的人学了用它来讲道理,用它来去甩锅。但有的人却实现了跃升。讲到这里,我就想到了您夫人,据说学完之后效果还不错,您来讲一讲这段故事吗?
左永东:感谢丁老师,我夫人是一家全球500强企业的中国区HR负责人,后来HR组织调整越来越多的人转做BP。我们知道,HRBP经常碰到的挑战是被说成:你不懂业务。HRBP能不能把业务的需求真正翻译清楚,这里还是有分歧的。
她当时很苦恼的一点在于:HR懂业务怎么懂?要去做业务,跟着业务跑吗?就算跟着业务跑,真的能跟懂吗?
她去齐云山听完丁晖老师的课之后,回来就特别兴奋。她说,原来懂业务是这个意思,不是零碎的工作内容,而是“业务的逻辑”。我作为HRBP,我服务的业务单元,它的核心任务是什么?关键驱动要素是什么?要实现关键驱动要素的影响因素有哪些?通过数据分析发现,哪些是当前阶段的工作重点,我们才能确保整个业务单元集中在这一点上。为了做好这个关键任务所需要具备的能力是什么?这样就把员工发展与组织绩效关联起来了。
后来,她就跟老板分享,老板也很高兴,说你跟我谈的都是业务问题,虽然你说的这些东西我之前都知道。但你把它们系统梳理出来了,通过逻辑梳理之后就更加系统全面,且更有侧重。后来她就被调去做一个国家的整体业务负责人了。
你之前提过,干业务的人也不一定真懂业务。很多时候大家对业务的感觉就是事、任务,或者一些小指标,我干多了,就懂了。绩效改进是画了一张图,把它全面展开在大家面前,把要素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呈现出来,这样做起来就更有针对性。
现在,HRBP的核心已经是business了。如果我们还是抱着以“人力资源”为核心来探讨的话,就很难跟业务老大对接。因为业务和HR看到的图像是不一样的。人力资源本质是业务的一部分。如果真要实现平等对话,就应该从business的角度去切入。否则,你跟我聊的永远是一个局部。不管你多资深,只要聊的是局部,在整体面前话语权就弱了。
05
从陈述性走向程序性
主持人:PI最早并不是绩效改进,60年代绩效改进其实是程序性教学Programmed Instruction,关键词是“程序”,程序对应的是“陈述”,怎么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?这是人才发展协会(ATD)向国际绩效改进协会(ISPI)转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。只不过程序性教学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,最后演变为绩效改进。
今天大家做培训,很多还停留在陈述型知识体系上,比如讲 Why ,What,但是怎么做呢?如果课程不进入到程序性的逻辑和思维中,仅仅是停留在陈述性知识层面。很多人就会说:我们听过了,不想再听了。如果是程序性内容,我会问:你听过了,会做吗?不会做,还得再来听。这要求顾问必须跳出原有知识体系,从工匠走向一个设计师。
改进坚定不移推行的就是“顾问”,要引领大家成为有设计能力的顾问,虽然很难,但这个方向是对的。
左永东:程序化知识对我的启发还会蛮大的,行动学习引中有一个概念:程序化的知识。这个知识彼此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,点和点之间不是跳起的过程,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,点跟点的连接,需要学员自己去完成。
顾问在组织中已经把这条路给跑通了,后面的人沿着这条路走就好了,而不是让人在这里有过多的跳跃动作,因为绝大部分人是跳不过去的。
主持人:我们在做GPS-IE©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,它只研究了一个东西,那就是“业务逻辑”。这一点过去的方法论涉及的不多。包括像BLM,真正深入到业务端也不够,从战略到部门讲得比较多,但从部门往岗位这段是缺失的,恰恰是很多企业问题出在这。
左永东:BLM在逻辑上是有跳跃的,反而是在华为的落地过程当中,把它连续化了。
主持人:所以我们作为顾问,一方面是修路,还有一方面是看路。身处迷宫之中,顾问要带着当事人站到超越迷宫两倍、三倍以上的高度去俯视迷宫,才能让大家以“上帝之眼”、用系统思维去看到迷宫的整体。这需要有系统性设计的顾问,既要有高度,又要有影响力。
人力资源在企业内部也需要承担这样的角色,只不过很多人力资源同仁在企业里不敢想,也不愿想。我们靠专业吃饭的人就得大声说话,我们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,就要勇敢表达出来。给未来想学习的学友赠送两句话吧。
左永东:当你说自己真的懂业务的时候,是否能把业务的系统框架图画出来?这要求我们必须是内容专家,同时又是过程专家。如果你希望成为顾问,IPP是一条捷径,因为你需要摸索的东西,丁晖老师和顾立民老师都已经有答案了,只要把它学会吃透,我们就会少走很多弯路。
(来源:绩效改进团年会“超级顾问”大直播内容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