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,企业如何提升高管团队的凝聚力?

2025-02-24

全文字数:3502字 | 11分钟阅读



组织管理


笔记君说:

凝聚力是士气,也是战斗力,简单来说它是团队共同合作去实现目标的一种意愿。


但凝聚力又是一个比较虚的概念,它是一种主观的个人或组织的感觉。


如果说给凝聚力打分的话,多少算高呢?


是5.3还是8.9?这是没有标准的,不同的企业、行业都不一样。


我们如何正确理解凝聚力?新的一年,我们应该如何提升高管团队凝聚力呢?


一、凝聚力的误区

对于凝聚力,大家存在一个认识的误区,认为凝聚力不够是沟通不足,或者情绪价值给得不够的原因。但如果这个问题仅仅停留在沟通或情绪的层面,就太浅了。


我们常常提沟通,确实沟通是一个万金油,到哪都能用,拿沟通说事儿永远没错。到处都有用,同时也意味着到处都没用。


及时沟通、情感联络是成事的关键之一,但不是唯一。



同时,企业是以契约为基础的,组织战略、年度工作计划等等都是承诺。市场只会看,企业是否持续给客户输出价值。


过去我们还是凭着惯性、经验和感觉去干,也能取得一定的成效。


在这个过程中,大家就忽略了对企业管理机制的设计,以为是情绪价值管用了。但喊出来的口号只是一种假象!


如果做事的科学性没有找到的话,情感沟通得再好,全员上下还是没办法共同取得成就,这种士气就无法维系。


有句话说,团队最好的团建,就是打胜仗!

如果给凝聚力下一个定义,它应该是个体成员之间长期以来形成的相互信任、相互协作、相互依赖的关系,这种胶合的状态被称为凝聚力。


凝聚力够不够,不能从主观上浅显地判断,更要长期来看每个部门之间是否互相协作,互相支持,通过发挥每个部门、岗位的价值,共同创造企业的业绩。


组织到底是用什么来凝聚人呢?


更多是依靠组织的价值观、目标以及对组织战略的认同感。


凝聚力不是一成不变的,人需要时刻被企业的成就、愿景、价值观激发,需要依靠长久的机制去保障,才能持久。



从系统原理上来讲,凝聚力只是组织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。凝聚力不够归根结底是组织能力的问题,是组织能力弱的一种表现。


组织能力就像是海面下90%的冰山,业绩增长是海面上露出来的10%。90%的组织能力来支撑了企业的业绩。


市场环境好的时候,企业忙着赚钱,管理机制、组织能力上的缺憾可以被发展掩盖掉。


但当市场下行,环境突变,管理上的漏洞就显露无遗了。凝聚力背后是组织能力,组织能力是需要去设计和规划的。


二、定位部门价值,一切皆生意

凝聚力的核心是协作,什么是好的协作呢?


答案是守好本分,前中后台每个部门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。看似简单,但实则不然。


通常很多企业会在一起高喊齐心协力,并发誓要摸爬滚打在一起,但这并不意味着各部门要越俎代庖。


比如人力资源部去给销售部做贡献,或者直接干销售。


企业里有销售部、客服部、研发部、物流部、财务部……每个部门都要产生应有的、不可替代的价值,否则组织就不会让这个部门存在。


但在很多企业里,组织一大,就会出现很多寄生部门。


事实上,企业越大,各部门越要回归到原本的价值定位。


我们经常讲“外包思维”,即把每个部门都看作是公司花了钱,通过严格的招投标流程,从外边招标进来提供专业服务的外包公司。


比如说法律部是外包进来的一家律师事务所,销售部是外包进来一家的专业销售公司,市场部是外包进来的一家公关公司或广告公司。


由于每个部门都是外包进来的专业公司,所以每家小公司都要建立起自身的价值模式。


在这种情况下,每个部门要回答清楚五个问题:


第一,我们这个部门的客户是谁?

第二,我们这个部门的产品是什么?


第三,我们部门的交付标准有哪些?


第四,交付好之后,我们这个部门的负责人和员工,会有什么收益?


第五,如果交付不好,我们这个部门会承担什么责任?


如果用这种思维来思考,一个部门做得不好的话,公司在下一年就会更换供应商。所以外包思维的核心理念是“一切均生意”。


过去我们讲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。


在企业里,企业跑得快,全靠老大带。


现在的高铁是为什么快?因为每节车厢自带动力,都是自我驱动。


每个车厢都好比一个部门,每个部门都自我驱动、自我运转的话,企业发展就会像高铁一样快。


与其说凝聚力,不如叫咬合度。


企业里的每个部门应该像齿轮一样,互相咬合。一个齿轮转动,其他相关部门也要一起转动起来,否则的话就是空转。

什么是空转呢?


一个部门不产生价值,同时还耗费公司资源,部门的人一天到晚还很忙,却跟最后的结果没关系,那就是瞎忙,一年忙到头,也得不到其他部门和公司的认可。


如果每个部门都能用外包思维去思考、定位部门的价值,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内部客户创造价值,整个组织就转起来了。


三、做事的科学和做人的科学

凝聚力是表象,如果没有来自深层的管理机制的设计和执行的话,凝聚来得容易,去得也容易,很容易沦为喊口号。


企业管理有两条线:


第一条线是做事的科学线,另一条线是做人的哲学线。


我们看到很多企业一直专注在做人的哲学性上,几千年来老祖宗把人性研究得很透彻,但把人调好了之后,做什么事情又是一个问题。


我们历来不太关注做事的科学性,这一点在企业管理中非常致命。


在管理,我们要建立起一个信念:战略的落地、目标的达成都是有正确路径的,核心就是科学的方法论和工具。


前人已经总结出了很多方法论和工具,只要加以利用就能避免重复探索的成本。


管理,它的顺序应该是“理管”,先理事、后管人。



理事就要有标准,人才的发展和管理,必须以业务数据作为人的标准。


如果我们对于事情的标准都没有搞清楚,就在人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那就是徒劳,因为没有人愿意被别人评价,这是人性,特别是当你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评价标准的时候。


过去有针对人特质的各种测评很火,但弄清了特质之后,做的事情也应当设计好,不然作为组织,就是一种浪费。


在企业管理中,人是最重要的,但如果事情没有设计好,人的价值也很难发挥出来。


当企业的运营机制设计好之后,任何一个岗位人员的变动,都不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。


如果影响很大,就说明这家企业的管理基本功不扎实,或内部组织能力不强。


企业管理,一切均算法,一切均生意,一切均逻辑,都是要去设计的。



如果管理机制没有设计好,光靠天天高喊必胜的口号也于事无补。


这样只是在不断地在消耗一代又一代员工的希望和激情,用他们对职业的梦想,来换取整个组织短期的有限的成功,这是非常不划算的,更不可持续。


有些公司刚开始员工做事的意愿都非常强烈,但管理者却一直靠感觉和经验在行事,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,就会方寸大乱,如果长时间没有起色,团队就会松懈。


四、统一管理思想,统一管理语言

改变人的思想是最难的。尤其是一些知名的大公司,吸引了非常多背景、履历都很光鲜的聪明人,如何把一群聪明人往一个方向引领呢?


很简单,就是统一管理思想,统一管理语言。说起来容易,但是做起来难。


老大今天想做这个,明天想做那个。底下的人会怎么想,先别做了,老大可能还没想好了,做了也白做。


团队凝聚力马上就下来了,哪有凝聚力,连行动力都没有了。


如果老大自身都不稳定,都不靠谱的话,怎么可以要求员工靠谱呢?


做事的方法很重要,不能说今天这样,明天那样,全靠拍脑袋,随意性特别强,这样的话很容易人心涣散。


针对老大的决策或者公司的战略,有时候团队表面上认同,但心理上并不真心认同,它会直接反映到最后的结果。


如果不是真信的话,打比方一个事情落地有六个环节,团队每一步都打九折来执行,最后就剩一半了,哪怕装得很像,最后还是用结果说话。


从这个角度上而言,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可以起到统一管理思想、统一管理语言,从而凝聚人心的作用。


有很多时候一家企业会聘请多家咨询公司给自己做咨询,由于使用聘请的方法论不统一。


比如做战略的时候用一个模型,做流程的时候用另外一个模型,做薪酬的又请了另外一家公司,等等;


企业内部项目负责人从个人职业发展角度出发,过分夸大自己所负责的咨询项目的效果,这样东拼西凑的结果,使企业管理机制成了一个“四不像”,难以前行。


再加上公司自身缺乏统一的管理思想、管理语言,就很容易被外部咨询公司带偏。这种拼凑的做法很难产生整体的、长远的效能,就像公司高层起初期望的那样。

为什么我们提倡从语文式管理到数学式管理?


因为数学式管理有标准答案,因为数学有公理、定律、公式、算法,它是建立在统一语言、统一思想、统一动作的标准基础之上,更趋向于理性的、理智的和冷静的思考逻辑。


语文式管理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,全凭着激情、意识流、感觉和经验。


数学式管理的好处是,在统一方法论的指导下,统一策略打法,制定真正落地的行动计划,每周、每月、每个季度都在围绕它进行分析复盘,做到对过程有把控。


不能今天做一点,明天就不做了,下周就把这个事情忘了。


最后做到大家对目标、路径、策略、计划都打心眼里认同,企业想不发展都难。


只有这样,系统的、客观的企业管理机制才能建立起来。当有了这样的机制,人的价值反而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。


(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:笔记侠 作者:顾立民)




END


微信图片_20241223112053.jpg


分享
写评论...